通過對當代中國闡釋學建構的“中西問題”、“古今問題”的考察,筆者以為中國闡釋學建構的關鍵在超越普遍主義與風土性(特殊主義)、中國性與世界性的對峙,而建構以未來為導向、翻轉西方闡釋學、承付世界闡釋學的中國闡釋學進路;其進路并不能被化約為對三千年中國傳統業已完成的了闡釋經驗的形式化、理論化整飭的“歷史思路”,而是一···
通過對當代中國闡釋學建構的“中西問題”、“古今問題”的考察,筆者以為中國闡釋學建構的關鍵在超越普遍主義與風土性(特殊主義)、中國性與世界性的對峙,而建構以未來為導向、翻轉西方闡釋學、承付世界闡釋學的中國闡釋學進路;其進路并不能被化約為對三千年中國傳統業已完成的了闡釋經驗的形式化、理論化整飭的“歷史思路”,而是一···
敬順無違,莫急乎禮。古之大學始教,皮弁祭菜,以示敬道,春秋二仲上丁,必釋奠至圣先師孔子。今上方兢兢為治,然傳統割裂逾百年,彬彬之盛,遐哉邈矣。予之于天下學校,昌言復行釋奠之禮,嚴師尊道,俾乂斯民,知敬學焉。
2025年9月17日晚上19:00-21:40,中華孔子學會船山學研究委員會與華東師范大學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聯合主辦的船山論壇第7期在騰訊會議平臺舉行,主題為“天下之無:以王船山為中心的考察與反思”。
由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主辦的第二屆“孔子文化節”當地時間28日在俄羅斯莫斯科中國貿易中心舉行。中俄各界人士共同紀念孔子誕辰2576年。
《歸藏》史稱“殷易”,與《連山》《周易》并稱“三易”,在易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長期以來關于《歸藏》爭議不斷,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臺秦簡《歸藏》的出土在澄清了部分疑案的同時,也迎來了對新的問題的探索。
中秋節快樂!劉向春 書寫,儒家網 敬賀
作為傳統學問文字學屬于小學,與之相對的大學則是關于天道、天德、天心和經邦濟世的“玄學”,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神學、哲學、政治學。漢代董仲舒與漢武帝合作確立了五經的社會地位,訓詁學就是服務于經學的。李學勤先生說“國學的核心是經學。”這是對經學對于中華文明之意義的認定與肯定。裘錫圭先生則在參加“古典與文明”的會議時···
八十年代多重要李澤厚就多重要。現在的模樣,很難說是李的思想邏輯之展開、那種現代性的展開。二者之間的緊張為許多的刷屏提供了動力,但只有對這種緊張進行理解詮釋,才可以把他的著作從個人記憶與情感內重新嵌入思想史,在這樣的坐標里進行評價討論。這應該才是對一個思想家最好的紀念和尊重。
西方的重點在“神”不在“圣”,必須回歸常態;耶誕節過度的濃郁,其實是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在整個中國的話語權更勝;儒教是覺性的宗教,基督教是信靠的宗教;應該把“天地君親師”牌位立起來,塑造神圣教化空間;文化認同危機最主要是來自于話語權的不平衡,要通過彼此交談對話來解決;必須對現代性給出一個新的反思,防止以“全球···
紀念孔子誕辰2576周年,謹以此文,致祭中華儒家思想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孔老夫子。
錢穆,近代儒家代表人物,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六月初九(7月30日)生于江蘇無錫,于西元1990年8月30日卒于臺北,享年96歲。字賓四,江蘇無錫人。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旗幟,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
一代代曲師學人扎根學術、躬耕教育,以生命詮釋“頂天立地”的精神品格。李啟謙先生1956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學院歷史系,從此扎根曲阜師范大學,一生致力于先秦史、孔子及儒學研究。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在傳統家庭道德教育中,家訓、家書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家族傳承的重要法寶,中外家訓、家書各有千秋。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是中國傳統家訓文獻的經典之作,被譽為“眾家訓之首”。
文化視域里的哲學之思——從Metaphysics與形而上學說起
陳明則從建設的視角提出,以理代天的理學的興起反而造成儒教“無根偏枯”,因此需要從公民宗教視角重新理解儒教。筆者的閩臺蕭太傅信仰研究部分印證了陳明的觀點,進而表明民間信仰是中華民族在復雜歷史變···
博士入讀前,由于我走的是儒學專項計劃(現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項計劃),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組織學員前往鄒城、曲阜研修,并要求提交一份研修報告。開學后,曾老師問起研修的感受,就···
宋立林作為中青年專家學者的優秀代表,不僅始終不懈攀登儒學研究高地,更是親力親為,積極致力于“落地”。更難能可貴的是,二十年來,他每年都以不同形式,不遺余力參與到孔子文化節的相關工作和服務中來···
日本的中國思想史專家加地伸行生于1936年,1960年畢業于京都大學文學部。
先秦時期,孔子就在《周禮》提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重視從德行、智慧、科學、人文等多方面培養人才,提出人才培養的“通才”標準。
為紀念至圣先師孔子誕辰2576年,釋奠典禮在尊孔獨中大禮堂隆重舉行,約450人齊聚一堂,典禮在肅穆氛圍中展開,祭孔人員嚴格依循古禮完成各項程序。陪祭官、正獻官、糾儀官及禮生、樂生、佾生分工有序,···